close

  訂做制服似乎已經成為了古老時代的尾聲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,裁縫制衣作為一個“剛性需求”極大的行業曾經盛行一時,但是隨著成衣市場的發展,制衣產業受到了很大的衝擊,裁縫制衣店的生意每況日下。隨著“手作”成為了新的潮流,量身定制也從時代尾聲搖身一變成新潮的事兒,喜歡抄板的老外、年輕潮人帶旺了裁縫制衣店雲集的“海印製造”。而更多的街頭巷尾小裁縫店,也靠著批量生產或是價廉物美的定制西服突圍而出,開網店、用繪圖軟體、到網上發小廣告成為了他們忙針線活之外的主要功課。

  50歲老裁縫開網店

  潮人、老外是熟客

  30年前,剛成年的羅廣鈞就開始在家給媽媽當助手,裁布、畫圖、穿針引線……一針一線之間,30年過去,他從小夥子變成了年屆50的老師傅。他的鈞記制衣店也經歷了從家裏搬到臨街旺鋪,再搬到內街深巷,最後“搬”上網的“進退史”。

  曾退回內街苦苦維持

  羅廣鈞從1978年開始跟母親學制衣,他媽媽是服裝學院畢業的,也有一定的制衣經驗,教了他不少裁剪、畫圖、做針線的技巧。他從十幾歲起就喜歡上了制衣,後來還上過服裝中專夜校,也到街道的服裝店做過工,負責做制衣的頭版。1981年,他開始在家幫街坊鄰居做衣服。“起初也沒想過要開鋪,就是做點散工。”當時剛剛改革開放,經常做衣服的街坊還不算多。但漸漸的,在之後的五六年間,廣州人開始愛扮靚,家家戶戶都來做衣服,裁縫成了吃香的技術工種,制衣店更是遍地開花,在廣州街頭巷尾開得成行成市,生意紅紅火火。那時候,訂做一件班服,一般要等上50天,有些“名店”的師傅常要24小時連軸轉。羅廣鈞說,那時男人喜歡做西服和中山裝,女人喜歡做臺面裙、西裙和連衣裙。其中,連衣裙絕對是當時的“潮物”,中山裝的手工費最貴,要10多元一件,“這相當於那時很多人半個月的工資”。因為生意紅火,1988年,他把制衣店從家裏搬到了臨街旺鋪。

  上世紀90年代後,成衣開始普及,原先只有3個碼數的成衣,漸漸增加到9個碼數甚至12個碼數,過去常感歎買不到合身衣服的客人也漸漸轉向了成衣店,只有那些比較講究的人還繼續訂做衣服,裁縫店的生存漸漸艱難。羅廣鈞說,那時起,九成的制衣店在10年間陸續退場,存活下來的很多也因頂不住貴租轉進內街經營。羅廣鈞開在街邊的裁縫店維持了8年,終於因為客源減少,難以應付鋪租、水電費、工資等每月至少萬多元的開支,又回到了內街。

  砸1.5萬元升級數位化

  “近兩年的生意有了好轉。”羅廣鈞說,現在生意的“大頭”是為人訂做團體服、西服。現在鈞記不包布料訂做一套男裝西服是500~1000元左右,包布料要800~1500元;訂做女式西裝則分別是100~300元和300~800元。比起兩年前,來做西服的人多了五成。買一套品質稍好的男裝西裝至少要1200元,訂做則要1500元,但還是有很多白領、老闆和年輕潮人喜歡幫襯鈞記。“大家生活好了,對衣服的要求越來越精細。”鈞記已經有了百來個熟客,他們一年總會來訂做幾套西服。為了貼近潮流,羅廣鈞還特意花了1萬多元買了正版繪圖軟體,又花了5000多元買了台繪圖儀專門列印樣板。

  一年多前,羅廣鈞還開起了網店,這個鈞記量身定做服裝店的網站為他帶來了不少外國客人。他們在網上與羅廣鈞溝通款式和尺寸,主要訂做些唐裝和旗袍。而且,為了適應現在年輕人的快節奏生活,方便顧客,羅廣鈞不但提供上門度量尺寸的服務,還開始通過物流快遞送貨,免去了客人來回奔波之苦。至於外地的客人,則可以通過網上報尺寸和溝通,“現在外地的生意也能做了。”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wg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